【解局】郭呈:美國沒收太子集團150億美元比特幣背後

近日美國司法部沒收柬埔寨太子集團創始人陳志價值150億美元比特幣的事件,使幣圈在百萬大爆倉數日之後,再添重磅新聞。這筆折合千億人民幣的資產,被美方稱為"犯罪所得",卻由停擺中的美國政府宣布"長期持有"。此事不僅揭開東南亞電詐產業鏈的冰山一角,更折射出大國在灰色地帶的資產爭奪戰。

美國的長臂管轄:以"反洗錢"為名的資產收割戰略

美國此次高調沒收比特幣,暴露其深度介入東南亞電詐資產的戰略意圖。從法律層面看,美方依據《愛國者法案》第317條(域外管轄權)和《反數字犯罪綱要》,將利用美元結算的電詐資金均納入管轄範圍。但實際操作中,FBI更傾向"放水養魚"——鼓勵掌握虛擬幣密鑰的電詐財務人員逃亡美國,通過"辯訴交易"用資產換自由。2023年已有多名緬北電詐骨幹經泰國轉機赴美,攜帶價值估計數億美元的加密貨幣獲政治庇護。這種策略的本質是"犯罪資產證券化":美國以司法工具將贓款轉化為財政收⼊。根據美國財政部報告分析,2022-2023財年通過沒收境外資產至少彌補了約7%的財政赤字。而東南亞電詐集團也樂得將美國視為"安全島",形成"贓款向美集中,風險留屬地"的惡性循環。

緬北電詐依然猖獗:從四大家族審判到全球海捕任重道遠

中國近期對緬北電詐四大家族的審判,標誌著跨境反詐進入司法震懾期。明國平、明珍珍等27名主犯被判處死刑、死緩至無期徒刑,但仍有包括魏蓉在內的數十名核心成員在逃。

儘管多國聯合打擊行動持續開展,但近期"星鏈"(Starlink)衛星互聯網在緬甸詐騙園區的大面積應用,清晰地表明盤踞在該地區的電信網絡詐騙集團不僅未被根除,其運營的科技化、組織化和抗打擊能力甚至有所升級,勢力依然猖獗。電詐集團展現出強大的應變和反彈能力。在泰國政府於2025年初應聯合行動要求切斷通往緬甸邊境地區的電力和傳統互聯網服務後,這些犯罪網絡迅速找到了替代方案:SpaceX的"星鏈"服務因其衛星信號加密、傳輸穩定,且傳統的地面信號干擾手段難以對其生效,成為了電詐集團的理想選擇。亞太互聯網絡信息中心(APNIC)的數據顯示,從2025年7月到9月,"星鏈"在緬甸的互聯網流量占比迅速攀升,已成為該國第二大互聯網提供商(尚未取得緬甸的許可證),市場份額達到12.37%。衛星圖像證實,在妙瓦底地區,至少有7個電詐園區配備了"星鏈"終端。

"星鏈"技術的濫用對國際反詐行動構成了嚴峻挑戰,并帶來了巨大的全球性損失。技術的雙刃劍效應在此凸顯:"星鏈"在2025年3月緬甸發生強震時,曾為救援工作提供了寶貴的通信支持;但同一技術,因其終端設備易於走私、初始設置對用戶身份驗證要求不嚴等特點,在監管缺位的情況下,也極易被犯罪網絡利用,使其能够在偏遠地區搭建起近乎"隱身"的通信網絡。"星鏈"在緬甸電詐園區的泛濫,絕非簡單的技術升級,而是跨國犯罪集團適應高壓打擊、深化技術武裝的標誌。它揭示了在跨境犯罪治理中,科技巨頭的社會責任、有效的國際監管協作以及從源頭解決地區經濟痼疾的緊迫性。這場博弈遠未結束,需要國際社會更持續和深入的努力。

比特幣的國有化趨勢:當去中心化信仰遭遇國家機器

陳志案暴露出比特幣的終極悖論:去中心化理想正被各國政府反向利用。從理論看,根據科斯定理,當交易成本為零時產權界定決定資源配置;而主權國家通過立法將虛擬幣定義為"應稅財產"或"犯罪工具",實質上完成了產權強制界定。諾獎得主斯蒂格利茨的"國家俘獲理論"更進一步:當政府持有比特幣超過流通量的30%(目前美、中、俄、歐盟、朝鮮等國家政府合計持有超比特幣總流通量6%),便可通過現貨ETF拋售或巨量轉移操控價格,最終使私人投資者被迫離場。數據表明比特幣國有化進程加速:保守估計美國財政部持有超33萬枚比特幣(占流通量2%),中國在多次執法行動中沒收超20萬枚,薩爾瓦多等國正立法要求央行配置比特幣儲備。最終結果可能是比特幣"黃金化"——失去交易媒介功能,淪為政府儲備資產。對個人玩家而言,這意味著三重風險:一是政策風險(如重視法幣國家可能會立法將持有比特幣處以徒刑);二是流動性風險(國有比特幣被凍結10年以上);三是技術風險(量子計算可能破解加密算法)。

從柬埔寨電詐園區到緬甸稀土礦,從比特幣錢包到美國法院,一場圍繞灰色資產的新型博弈正在展開。比特幣的國有化趨勢提醒我們,任何技術烏托邦最終都難逃政治經濟學的重力——當薩爾瓦多將比特幣定為法幣時,它已在事實上成為美元體系的衍生品;當美國司法部沒收犯罪比特幣時,它正把加密無政府主義的象征收編為國家資本。這對個體投資者的啟示或許是:在主權數字貨幣時代,與其幻想去中心化天堂,不如認清法幣背後的可以毀天滅地的軍事力量才是最終背書者。

(本文作者為國際政治學者郭呈,本網獲獨家授權刊發,轉載請註明出處)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