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4日,美國紐約東區聯邦法院公布的一份起訴文件,震驚了全球加密貨幣圈——美國司法部(DOJ)對柬埔寨太子集團(Prince Holding Group)創始人陳誌提起刑事指控,並同時要求沒收與該集團相關的約12.7萬枚比特幣,總價值超過150億美元。這是迄今為止,美國司法史上最大規模的虛擬貨幣查扣案件。
更令外界震撼的是,這批巨額比特幣並非存放在中心化交易所,而是散落在陳誌個人控制的25個"非托管錢包"中。理論上,這類錢包只有掌握私鑰的人才能動用資產。然而,美國政府不僅成功鎖定了錢包地址,還實際接管了這些私鑰並完成資產轉移。這一突破,動搖了"非托管錢包不可攻破"的信仰。
據起訴書披露,陳誌的比特幣主要源自跨國電信詐騙和洗錢活動。自2015年以來,他利用太子集團在30多個國家的商業網絡,暗中運營至少十個"詐騙園區"。數以千計的勞工被誘騙至柬埔寨,被迫參與"殺豬盤"等投資騙局,騙取受害者資金後再進行加密洗錢。美國財政部估算,僅2024年美國人因東南亞詐騙損失就高達100億美元。
複旦大學國際金融學院教授嚴立新指出,最常見的途徑是"內部配合"——在司法壓力下,涉案技術人員或汙點證人交出了助記詞或私鑰備份。此外,也不排除錢包生成算法存在"弱隨機數"漏洞。
新加坡數字資產安全機構Safeheron首席科學家Max He則分析,部分錢包可能使用了缺陷偽隨機數生成器(PRNG),導致私鑰空間縮小至2³²範圍——理論上可通過"暴力搜索"恢複。2024年"MilkSad"白帽項目就驗證了類似漏洞的存在,這為執法機構技術追蹤提供了突破口。
美國財政部文件顯示,太子集團構建了一個龐大的資金洗白網絡。其"洗錢房"通過"噴灑"和"漏鬥"兩種技術手段分散、重組贓款:前者將大額資金拆分成成千上萬個小額轉賬;後者再將這些小額資金集中回核心賬戶,從而模糊資金來源。
此外,陳誌還以"比特幣挖礦"作為合法外殼,用詐騙資金購買礦機、電力,再用產出的新幣掩蓋髒幣來源。律師肖颯指出,這種模式構建了"虛假利潤"的合法敘事,使得監管機構在初期難以識別其非法性質。
嚴立新認為,此次案件標誌着美國在"鏈上情報戰"上實現了質的飛躍。FBI通過以下三項技術實現資金溯源與錢包識別:
1.圖神經網絡(GNN)建模:將區塊鏈交易構建為關系圖譜,算法自動識別"高頻小額轉賬"等異常模式。
2.混幣器逆向分析:針對Tornado Cash等混幣工具,通過UTXO邏輯重建資金路徑,找出原始注入點。
3.多源數據融合:結合暗網通信、交易所KYC信息及IP日誌,實現鏈上數據與現實身份的交叉驗證。
同時,美國FBI通過埃格蒙特集團與30多個國家開展跨境合作,利用合規傳票與數據共享機制,形成全球反洗錢信息網。
專家普遍認為,此案的意義不僅在於金額之巨,更在於宣告了"非托管錢包不再是法外之地"。
嚴立新指出,全球反洗錢已進入"技術驅動 制度協同"的新階段,監管重點正從"事後查處"轉向"事前預警"。他建議監管應從四個方向發力:
1.立法補位:將NFT、DeFi等新業態納入反洗錢法框架;
2.技術賦能:構建自主鏈上監測系統,利用AI識別跨鏈洗錢;
3.國際協作:推動FATF標準落地,加強情報共享;
4.行業自律:建立虛擬資產"黑名單共享平台",實現實時阻斷。
"Not your keys, not your coins"曾是加密信仰者的口號,如今卻成了現實的注腳。此次事件證明,所謂的"去中心化安全神話"並非堅不可摧。安全從來不只是技術壁壘,更是制度與法律的共同產物。
當監管者學會使用算法與密碼學語言發聲,虛擬貨幣世界的權力結構,正在被重新書寫。